宁夏新闻网讯(记者 杨泠然 文/视频)清晨8点,宁夏水利工程建设中心的办公室里,邹璇已经对着电脑屏幕梳理项目材料。屏幕上,宁夏青铜峡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项目前期推进表密密麻麻,红色标注的“2026年3月需完成关键段审批”字样,是她当天要攻坚的重点。从2019年入职至今,这位30岁出头的工程师,已在水利工程前期“从无到有”的战场上奋战了6个年头,把青春的印记刻进了宁夏的灌渠、泵站与黄河岸边。
“以前跟着前辈做1.59亿元投资的惠农渠节水改造工程时,觉得前期工作已经够复杂了。”邹璇回忆初入职的日子,项建、可研、初设、开工要件、招投标、合同统筹,每个环节都像精密的齿轮,稍有衔接不畅就可能卡壳。可如今,她牵头推进的宁夏青铜峡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,投资规模达73亿,“难度翻了倍,但解决问题的底气也更足了。”
这份底气,来自一次次啃硬骨头的经历。去年沙坡头灌区七星渠灌域现代化改造工程推进时,一道难题让项目组犯了难:七星渠进水闸施工涉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,必须等待工程环评批复,最早要到七八月份才能开工;可3月春灌之前,渠道工程的黄金施工期不可错过,一旦延误,后续工期将全线紧张。“总不能让工程‘合法’和‘进度’两难吧?”邹璇认真研究项目审批政策,反复琢磨,突然冒出一个想法:“能不能分段审批?”
她立刻带着方案对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、中卫市生态环境局,一趟趟跑部门、一次次沟通:“先把3月要施工的渠道部分批下来,涉及生态敏感区域的部分,等我们完善手续后再统一批复,这样既不违反环保规定,也能保住工期。”那段时间,她的电话成了“热线”,白天协调部门,晚上整理材料,终于推动审批部门打破旧例,为七星渠渠道部分办理了分段审批。“春季施工如期开展,看着机械进场的那一刻,觉得所有奔波都值了。”邹璇说,这次尝试为后续项目提供了有效的创新思路,“只要敢想、会协调,很多看似无解的冲突都能找到突破口。”
在水利前期工作里,“意外”是常态。七星渠改造项目因从黄河取水,需办理农业农村部渔业种质资源评价,这是邹璇此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。“第一次听说要从农业农村部审批时,我也懵过。”但时间不等人,项目进度表上的节点一天都不能拖,“一群人催着进度,根本停不下来,只能倒着推时间——公示期需要多少天,上会讨论要预留多久,修改材料要留缓冲期,把每一步都拆解开、算精准。”她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,查政策、捋流程,硬生生在紧张工期里啃下了这块“硬骨头”,也让她更深刻理解:“前期工作越细,后面工程实施时就越顺,这是我们的责任。”
10月底,黄河水加快“脚步”顺着L型构件砌护后的暖泉渠延伸,银北大地冬灌全面开启。这是邹璇和同事们为解决灌区改造中的老大难问题提供的新方案。
“田开沃野千渠润,屯列平原万井稠。”顺着眼前的景象,邹璇复盘了自己6年的工作,从编制青铜峡灌区现代化改造、固海扬水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的可研报告,到推动银川都市圈中线供水工程的技术优化,再到构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协同平台,每一个较真的瞬间、每一次解决的难题,都让邹璇明白:“踏实做事,就能从‘新手’变成‘能手’。对水利事业的热忱和‘较真’劲儿是突破难题的不竭动力。”